鲸鱼心跳一分钟有多少下,很多动物的心跳和人其实是有很大差距的,尤其某些鱼类的心跳,更是和人差很多,其中,鲸鱼的体型虽然大,但它的心跳却没有人类跳得快和多,现在分享鲸鱼心跳一分钟有多少下?
鲸鱼心跳一分钟有多少下1
不超过10次。鲸鱼的心跳非常慢,一般来说,鲸鱼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不超过10次。鲸鱼是哺乳动物,只有心跳慢才能让它们保存足够的氧气,供它们在水中潜友很长时间,这是漫长进化后的结果。
在远古时期鲸鱼是陆栖动物,他们也是用肺呼吸,依赖血液运输氧气。
当它们在陆地上难以生存的时候,鲸鱼选择进入广阔的海洋。
在海洋中需要呼吸,就要露出海面,若是频繁的换气,不仅遇到危险的几率增大,也会使它们捕食的时间减少,不利于生存。
血液运输着氧气,心脏每跳一次,血液就会在血管中循环一次。心跳加快的话,那氧气的需求量就多了。
为了在水下待得更久,自然就要控制呼吸节奏与心跳了。
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便是如此,不然鲸鱼也不会从陆地转到海洋了。
或许最初它们会很累,但经过上千万年的进化,它们已经完美的适应了这种状态。
正常情况下鲸鱼的心脏一分钟跳动9下,就算极速运动时也不过一分钟十几下。
鲸鱼除了进化出具有贮存氧气的构造外,当身体某个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时,体内还会有集中供应的特殊机能。
关于鲸鱼的演化:
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,鲸目起源于偶蹄目,与河马为姐妹群,因此未包含鲸类的偶蹄目是并系群(即部分演化支被归入其他类群)。现行分类多将偶蹄目和鲸目合并为单系的 鲸偶蹄目(Cetartiodactyla),但一般仍使用偶蹄目的称法。
鲸与河马的最近共同祖先,是 6000 万年前由反刍动物分化出的半水生杂食动物,其中一支在 5400 万年前的始新世从南亚等地入水生活,逐渐演化为完全水生的鲸类,并扩散至全球各大海域,部分种类还进入内陆河流及湖泊。
在物种进化史上,一切脊椎动物均由 3 亿年前海洋中的鱼类演化而来,鲸类祖先在离开海洋 2.5 亿年后重返海洋,被称作“二次入水”,是进化史上一次罕见的重大转折事件。
鲸类在生理及结构上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以适应水中生活,例如具有增厚的皮下脂肪层(鲸油),长时间潜水及回声定位的'能力,同时具有强大的肌肉系统支持水中运动等。
最早出现的鲸类为原鲸科(Protocetidae),生活在 5000 万年前,化石分布在亚洲、非洲及北美。科学家对于在现今巴基斯坦发现的巴基鲸(Pakicetus)了解较多,这个生活在约 5300 万年前的生物化石,头部鼻孔已移向后方,具有狭长脑室,且仍具有后肢。
较先进的古鲸,是曾经被认定为爬行动物的械齿鲸科(Basilosauridae),该科大约存活在 3800-4500 万年前,类似的化石也广泛的在新西兰甚至南极被发现。这显示古鲸在 4000 万年前便已扩散到南半球。
较先进的古鲸中另一分支,是至少包含有 6 种动物的硬齿鲸亚科(Dorudontinae),它们有较窄小的上颚,可能为滤食性;或是像现生大多齿鲸般,能藉此构造迅速夹住鱼、乌贼及鸟。
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,古鲸的各个支系在渐新世逐渐灭绝,仅有两个分支繁衍至今,即须鲸(Mysticeti)和齿鲸(Odontoceti)。
鲸鱼心跳一分钟有多少下2
不超10次。鲸鱼是哺乳动物,只有心跳慢才能让它们保存足够的氧气,供它们在水中潜友很长时间,这是漫长进化后的结果。
鲸鱼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。它们原本是生活在陆地上的,后来因为环境的变迁而改变了生存环境,转而生活在海洋之中。不过,作为哺乳动物,鲸鱼是需要氧气的。鲸鱼的血液具有运送氧气的作用,而它们每心跳一次,血液会则会在它们的血管里循环一次。
但鲸鱼在水中呼吸并不方便,所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,鲸鱼的身体构造使得它们的心跳变得非常慢,这样它们对氧气的需求量就会减少,它们就不必频繁露出水面呼吸了。
上面已经介绍过,鲸鱼的心跳是非常慢的,这是鲸鱼漫长进化过程的结果。只有心跳慢才能让它们保存足够的氧气,供它们在水中潜游很长时间。
其实,鲸鱼本身的新陈代谢速度也是比较慢的,这也是它们心跳慢的原因之一。具体来看,鲸鱼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一般不超过10次。研究人员曾经对一只正在捕食的蓝鲸心跳做过实验,发现它们在捕食状态时的心跳也只有每分钟8.5次而已。可见,鲸鱼跟人类以及其它的陆生哺乳动物相比,心跳是非常慢的。
不过,鲸鱼的心跳并不会都这么慢。研究发现,当它们慢慢上浮接近水面的'时候,它们的心跳有所增加。而当它们下潜到海洋深处的时候,心跳则会减缓。
鲸鱼分类和现状:
鲸鱼
现代鲸类分为须鲸小目和齿鲸小目,都演化自古鲸小目,在 3400 万年前的渐新世初期便已分化。古鲸小目实际上是个并系群,包含了已灭绝的古代鲸类的最近共同祖先,但未包含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(即现代鲸类)。
须鲸小目种类较少,现存约 15 种,分属 4 科:露脊鲸科、新须鲸科(或 小露脊鲸科)、须鲸科、灰鲸科。
齿鲸小目种类繁多,现存约 75 种,分属 9 科:抹香鲸科、小抹香鲸科(侏儒抹香鲸科)、恒河豚科(淡水豚科)、喙鲸科(剑吻鲸科)、亚河豚科、拉河豚科、海豚科、鼠海豚科、独角鲸科(一角鲸科),另有 1 个单型的白鱀豚科,被认为已于 21 世纪初灭绝。
由于环境恶化和人类的大量捕杀,鲸类特别是一些大型成员由于经济价值高而受到广泛捕猎,许多鲸类已濒临灭绝。
国际捕鲸委员会(IWC)是一个负责管理捕鲸和鲸类保护的国际性组织。在商业捕鲸导致鲸数量锐减后,IWC决定采取行动保护鲸类。
其中包括 1986 年生效的《禁止捕鲸公约》,分别于 1979 年和 1994 年建立了印度洋鲸类保护区和南大洋鲸类保护区。然而从 1986 年以来,因为日本、挪威等一些国家利用了IWC决议的漏洞,打着“科学捕鲸”的旗号每年捕杀了至少 25000 头鲸或海豚。
捕鲸的国家还有挪威、冰岛和日本,以及西伯利亚、阿拉斯加和北加拿大的一些土著部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