欲知山中事的下一句,这句话是从文学作品中延伸得来的一句谚语,出自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《增广贤文》,现在分享欲知山中事的下一句。
欲知山中事的下一句1
“欲知山中事”的下一句是“须问打柴人”。这是一句谚语,出自《增广贤文》,意思是想要知道山中的事情,那就去问在这座山中打柴的人。《增广贤文》又名《昔时贤文》、《古今贤文》,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。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《牡丹亭》,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。
《增广贤文》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、谚语。后来,经过明、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,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,称《增广昔时贤文》,通称《增广贤文》。
《增广贤文》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,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,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。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儒家荀子“性恶论”思想为前提,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。
《增广贤文》的`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: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,二是谈命运,三是谈如何处世,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。
《增广贤文》又名《古今贤文》《昔时贤文》,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书目。其内容十分广泛,从礼仪道德、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、天文地理,几乎无所不含。文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、孝义的可贵。其中一些谚语、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、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,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欲知山中事的下一句2
欲知山中事下一句是:须问打柴人。这句话出自《增广贤文》,意思是:表示要想了解一件事,一定要向精于此道的人请教。引申意思是:想要了解某个的领域的事情,那就去哪个领域问内行。
原文:
《古今贤文》
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近水识鱼性,近山识鸟音。欲知山中事,须问打柴人。百闻不如一见,百见不如一干。伟大出于平凡,理论来自实践。
没有调查,没有发言权。兼听则明,偏听则暗。 满招损,谦受益。自满的人学一当十,虚心的人学十当一。孔小不补,孔大受苦。户枢不蠹,流水不腐。闻过则喜,知过必改。从善如流,疾恶如仇。钟不敲不响,话不说不明。良药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。
“欲知山中事,须问打柴人”谚语,出自《增广贤文》,意思是:想要知道山中的事情,那就去问在这座山中打柴的人。引申译义是:想要了解某个的领域的事情,那就去哪个领域问行家。
“欲知山中事,须问打柴人”不是诗句,而是谚语,原作者不可考,由明代的'《周希陶》修订于《增广贤文》一书中。 欲知山中事,须问打柴人出自《增广贤文》中的《古今贤文(真理篇)》,引申义:想要了解某个的领域的事情,那就去哪个领域问内行。《增广贤文》又名《昔时贤文》、《古今贤文》,是一部古训集、民间谚语集,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。
《增广贤文》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,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,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。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道家思想为前提,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。亲情被金钱污染,“贫居闹市无人问,富在深山有远亲”;友情只是一句谎言,“有酒有肉多兄弟,急难何曾见一人”;
尊卑由金钱来决定,“不信但看筵中酒,杯杯先劝有钱人”;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,“衙门八字开,有理无钱莫进来”;人性被利益扭曲,“山中有直树,世上无直人”;世故导致人心叵测,“画虎画皮难画骨,知人知面不知心”;人言善恶难辨,“入山不怕伤人虎,只怕人情两面刀”。《增广贤文》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,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。